无事不扰,青岛“环保17条”优化营商环境 当前通讯

时间:2023-02-21 21:17:51来源:二三里资讯

据青岛发布:

2月20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发布解读《关于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17条措施》。《17条措施》聚焦市场主体需求、重点难点领域、服务提速增效、减轻企业负担,从3个方面推出17条具体举措,重点从环评审批、土壤污染防治、执法监管等维度优化监管和服务方式,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突出生态环保工作的服务属性,在守牢生态环境底线的基础上,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

提速:环评“打捆”审批扩大到全市


(资料图)

围绕简化优化许可事项办理,《17条措施》提出,要扩大“区域环评”+“告知承诺”试点范围,新增加第二批试点园区8个,包括青岛胶州湾综合保税区、即墨经济开发区、青岛市莱西食品产业集聚区、西海岸新区王台西片区、青岛中德生态园、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等,试点园区的总数达到13个。同时将环评“打捆”审批实施范围也扩大为全市符合要求的产业园区、工业楼宇内,以及等级公路、城市道路、生活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通过环评审批提速加快项目落地。

实体经济振兴、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建设等方面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也是难点领域,我市生态环境部门从服务提速增效入手,在优化服务上做加法,在简化办事程序上做减法,通过合并事项办理、推进并联办理等,压缩办理时限,让项目早一天落地,让企业早一天受益。

《17条措施》中明确,对省市重点工程项目、城市更新建设“三年行动”项目、民生项目开展攻坚帮扶,提供“提前服务”“一对一服务”“上门服务”和“现场帮扶服务”等四项服务。积极服务产业“建群强链”行动,及时研究困难问题并提出措施建议,做好全链条环评审批服务。推动各类正规产业园区的认定与建设,加强指导服务,解决项目选址的堵点问题。对选址在产业园区内的项目,可以简化环评有关编制内容,审批部门可以简化对有关内容的审查。

除了做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加法”,重在做好压缩办事流程的“减法”。推动涉及海洋工程、辐射、入河排污口和入海排污口的建设项目,环保“多事项合并办”;探索推进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试点;精简环评前置条件,法定需要的相关部门前置意见可并联办理,在取得环评批复前补齐。对临时应急类项目环评实行“先建后补”,应急结束后应恢复原状,继续使用的依法依规补办环评手续。

赋能: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扩容”

于企业而言,如何能够实现轻装上阵、潜心经营,是他们做出正确区位选择的关键所在,而解锁这一选择的密码便是优质的营商环境。聚焦减轻企业负担,生态环境部门在执法监管中强化信息化手段应用、突出各环节帮扶指导,避免企业走错路、走弯路,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的打扰,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切实为企业减负。《17条措施》针对强化生态环境执法帮扶,推出了5条具体措施。

实施差异化执法监管“扩容”,优先将涉及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资源要素产出高等符合条件的守法模范企业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目前我市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内企业共有295家,对清单内企业原则上不现场检查,做到“无事不扰”。

“无事不扰”的关键在于信息化和智慧化监管手段的应用。《17条措施》强调,推进非现场执法监管“提质”,完善非现场执法工作体系,整合各分散系统平台,提升监管效率。对全市5000余家符合非现场执法要件的企业,优先使用非现场执法,开展不见面监管的“云检查”。实施执法帮扶线上“纽带工程”,在现有执法智慧平台安装1.8万家企业服务端的基础上,新增加企业2000家以上。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实行线上推送、线上整改、线上复核,减少入企频次。

建立优化营商环境帮扶小组,深化执法队伍“入企驻厂执法帮扶”行动。选取崂山区热电行业、即墨区印染行业等涉气重点排污单位开展“入企驻厂执法帮扶”试点,通过梳理相关行业企业的问题,形成该行业“环保体检单”,实现行业内同类型企业照“单”自检。后期将根据试点情况在全市范围推广,以点带面、以行业带动区域,促进全市排污单位治污规范化水平提升。开展“一对一”敲门行动,帮扶指导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主动联系项目方、街道、社区、居民等,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到位。

对首次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以督促整改、减轻环境影响为重点,实施“首违不罚”,让执法更有温度。

针对精准服务重点项目安全用地需求,《17条措施》中明确,对项目落地急、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的重点项目,逐一建立工作台账,并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成立专人专班和技术帮扶专家组,加强帮扶指导,推动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精准科学、高效有序落实。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关键词: 营商环境

相关资讯
热门频道